过去的辉煌和沉沦仿佛根本不存在,新的飞兆人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面对市场选好自己的定位,做一家领先的功率半导体技术提供商。
从沧海到桑田
2007年是飞兆半导体公司诞生50周年。飞兆这个名字只是近些年来逐渐被人们习惯的叫法。它的英文名字是Fairchid,许多年前,人们叫它仙童半导体。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公司名字。几十年前,在硅谷,仙童的名字就如同圣经一样在人们眼中熠熠生辉。因为1957年创办它的正是8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1958年,仙童公司天才科学家赫尔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平面晶体管技术,和德州仪器(TI)的工程师基尔比一起被认为是共同发明集成电路的人。而后来,这些年轻人又相继创立了Intel、AMD、NS等半导体行业的巨擎。
这家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为硅谷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还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被誉为电子、电脑业界的“西点军校”,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从这里出走和创业,书写了硅谷一段辉煌的历史;然而,正因为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了这家公司历经坎坷的商海沉浮。
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短暂繁荣之后,随着创始人 的相继出走,仙童半导体的销售额不断跌入低谷,然后被不同的集团和公司收购,出售,收购,出售。直到1997年,仙童被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手中收购,仙童终于有了中立的身份,终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展公司。自此,仙童更名飞兆,以一个初创公司的面貌面对21世纪的半导体产业新浪潮。
过去的辉煌和沉沦仿佛根本不存在,新的飞兆人埋下头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面对市场选好自己的定位,做一家领先的功率半导体技术提供商。
据飞兆半导体公司亚太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郭裕亮先生介绍,1997年时候的飞兆,业绩非常有限,产品线还是以通用性、成熟的技术为主,在市场上没有领导能力。1997年,亚太区收入仅1亿5000万美金,整个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地区当年的收入只有5000万美金。飞兆在中国只有在深圳的20名员工。而到2007年,数字增长了10倍,亚太区收入达到10亿美金,中国区达到5亿美金。飞兆在亚太区员工增长到240人,共建立了15个分公司。在苏州建立了封装厂,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设立了IC设计中心。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里,飞兆成为响亮的牌子,以提供最齐全的功率半导体产品的专注精神,为市场所认可。产品涵盖AC电源、转换器、IGBT、AC/DC、DC/DC、DC/AC等各种功率产品。飞兆70%以上的收入来自功率半导体产品。
独 立后的飞兆快速成长的一个原因来自于它多次的收购和整合动作。这10年间,飞兆共进行了11次收购,如收购Intersil的功率MOSFET、Samsung的电源部门、Raytheon的半导体部门以及台湾的崇贸科技等公司。通过收购,飞兆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功率半导体上的技术和产品力量,累积了更丰富的IP,从而加强它在电源方向的技术优势。
目前,飞兆半导体在中国70%的收入来自DTV、DVD、机顶盒等火热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此外,它的产品还广泛应用于PC电源、工业充电器和适配器、电动自行车、变频家电、马达控制、节能家电等多个领域。
2007年也是飞兆半导体公司成立10周年。如今的飞兆,是以一个踏实、严谨、专注的先进功率半导体技术的提供者重新为人们所认识、接受和熟悉的公司。曾经的沧海,已经变成桑田。
郭裕亮先生是飞兆半导体和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者。他在半导体产业的职业发展历程,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起伏历程完全契合在一起。
30年的见证
飞兆半导体亚太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郭裕亮先生是个频频出现于报刊网页的新闻人物。对于他的脸,我是非常熟悉的了,然而单独对他进行采访,还是头一次。尽管他还是显得那么严肃。但是,当谈到他在半导体产业30年的成长历程的时候,他眼中和语气里透出的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历经风雨后的坚定,让人不由感到一丝震撼。
可以说,郭裕亮先生是飞兆半导体和整个半导体行业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者。他在半导体产业的职业发展历程,和整个半导体产业的起伏历程完全契合在一起。
1 977年,郭裕亮先生从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开始了他30年的事业历程。和一般的半导体公司的管理人员不同,郭先生并不是电子专业出身,而是学商业出身。1977年的台湾电子业正处在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他当时就对半导体行业充满了热忱,他觉得,这是一个汇聚了精英、人才、智慧和最好资源的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这吸引着他勤勤恳恳为其奋斗了30年,并且仍将奋斗下去。
1982年,郭先生来到硅谷工作,这时的硅谷正处在电子业的快速成长时期。大批的半导体公司正在不断涌起。在这个时期,郭先生拿到了美国的MBA学位。
1986年,郭先生回到亚洲。这个时候是全球的公司开始在亚洲建厂的高峰期,如HP、Apple、AT&T、GE等全球知名大公司等。而这个时期,台湾的IT产业开始萌芽。
1991年,郭先生再次回到硅谷工作,并主管美国国家半导体的分立器件部门。1991年到1997年,整个半导体行业正处在从Bipolar技术转向MOSFET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很多对业界具有重大意义、对人们生活产生革命性改变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诞生了:笔记本式PC诞生了;固定通信方式到移动通信方式的转变出现了;Appl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PDA;手提电话出现了。
1997年后,由于飞兆从美国国家半导体独立出来,原本主管这个部门的郭先生就开始主管飞兆在亚太区的销售和市场工作,到香港工作。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中国,与中国大陆的业务联系日益紧密,当时中国大陆的国营企业正处在向企业化转变和谋求上市的阶段。身处香港的郭先生,一方面处在飞兆真正独立创业的非常时期,一方面面对市场增长迅速的中国大陆,怎么能不激情澎湃呢?
由于经历了美国市场和亚洲市场的多年洗礼,郭先生在这30年事业历程中,清楚地看到了全球公司的转型过程,生产制造和研发的分工日益细化,EMS、OEM、ODM等因分工细化而诞生的新的公司业务形式出现了。整个行业趋向更加专注、专业,更看重产品的发展和创新。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郭先生的每一次工作变动,都跟随着电子行业的一波新的发展浪潮。而这些浪潮正象里程碑,描绘出了整个产业发展的起伏脉搏。郭先生将自己投身于这一波接一波的技术浪潮中,就像弄潮儿,亲身感受其中的汹涌澎湃,在迎接挑战后感受胜利的喜悦,然后再去迎接下一次的惊心动魄。如此深刻的感同身受,使郭先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变迁有着异常深刻的理解,在面对公司业务管理上,目光更加独到、长远。
郭先生最后对我强调,无论做什么事业,有两点最重要,一是专注,决不能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做到最好;二是持续努力,决不放弃。我想这两点对于飞兆半导体来说非常有效,对于我们每一个想干出点成绩来的人,也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