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国内集成电路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块,达到134.1亿块,比2002年增长39.3%,全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351.4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0.9%。
图1 2001-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及增长(略)
纵观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设计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在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中,以设计业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全年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4.9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0%,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所占得份额也首次突破10%。在销售收入上实现跳跃式增长的同时,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行业规模和设计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2000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事业单位总数只有98家,
2003年则达到463家,比2000年增加了近4倍。以"方舟"、"龙芯"、北大众志等为代表的国产CPU、上海复旦微电子开发的首枚国产DSP"汉芯一号",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爱国者3号"数字电视解码芯片,以及中星微电子的"星光"系列音视频解码芯片等大量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制成功并投向市场,标志着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设计水平已经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制造业投资规模有增无减
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公布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掀起了一轮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2000—2002年四年间,国内集成电路行业计划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进入2003年,虽然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包括集成电路生产在内的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却丝毫未妨碍各方继续投资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众多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在各地争相展开。首先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之首的海尔集团宣布进军IC芯片制造业,并计划与泰国正大、韩国Hynix在青岛共同投资2.7亿美元建设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紧接着,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正式落户上海松江,并成立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从而展开其总额达100亿美元的大陆投资建厂计划。此外,还有6个6英寸芯片生产线项目于上半年分别在上海、无锡、常州、南京、沈阳、西安等城市上马。以上8个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达到23.26亿美元,投资规模与历年同期相比是最大的。
图2 2003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各价值链销售收入及增长(略)
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群聚效应已经日益凸现,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湾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集中分布的重点地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95%以上的销售收入集中于以上三个地区。其中,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最主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中在该地区。2003年该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64.2%。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此外,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5省市的京津环渤海湾地区也是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该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具备了相互支撑、协作发展的条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内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和主要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分立器件市场,该地区依托发达的电子整机制造业,近年来其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较快。
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虽然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飞速发展,但整体水平与美、日、韩等集成电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待提高。从产业规模上看,2003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仅占当年全球集成电路总销售额的3.4%,占国内集成电路市场总需求的17%。从技术水平上看,目前国内芯片制造的先进制造工艺虽已达到8英寸、0.25-0.18微米水平,但与国际上12英寸、0.13微米的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而芯片设计水平上,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设计水平在0.5微米以上的仍占较大比重,而欧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设计水平则有90%分布在0.25微米及以下。从产品档次上看,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企业销售的产品仍以中低档的消费类产品为主,CPU、DSP、存储器以及高档通信类专用电路国内仍无法批量供应市场。
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在国家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产业投资高速增长以及工艺技术不断创新等诸多有利因素的带动下加速发展,2004——2008这5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近30%,到2008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集成电路制造基地之一。
|